新興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制造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轉型升高等,調整產業結構,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穩步推進。
技術改造向智能升高等
刷臉進門,戴上AR眼鏡開始工作——這不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在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數控加工中心。工作人員通過AR眼鏡可以看到與現場實物按1比1比例構造的三維模型,按照清晰的裝配路徑、裝備順序,高效準確完成任務。
“這里的設備智能化改造后,都可以相互通訊。整個生產單元實現了控制、傳感、檢測的高度集成。”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人臉識別、人員定位、智能傳感等信息技術已融入生產的多個環節。
類似的場景出現在很多智能制造生產車間里。近年來,我國傳統制造業不斷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智能制造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已有較好的技術和產業基礎。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整體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地區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理論、基礎算法、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領域差距較大,人才儲備還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對中國制造而言,將制造優勢與網絡化、智能化相疊加,形成數字時代新供給能力是當務之急?!惫I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羅文說。
綠色制造培育新動能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隨之而來的大量資源能源消耗給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當前,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正努力向綠色化轉型,積極探索將綠色注入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將“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資源節約”等作為發展目標。
“積極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既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還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奔毓杉瘓F董事長李書福說,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到汽車行業,較顯著的體現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將綠色發展理念應用到生產的多個環節。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約17%,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約19%。
專家指出,推進綠色制造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綠色增長。
創造拓展新空間
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興產業發展邁入快車道。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5%,高于全部工業年均增速4.4個百分點。
盡管創新能力日益增強,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行業共性技術研發滯緩,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研發支出的比重遠低于發達地區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