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創新發展與新工業革命正處于歷史的交匯期,隨著消費互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的發展,工業互聯網日益成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突破口。
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制造業科技成果出現“井噴式”增長,前沿創新并跑增多、領跑涌現。中國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大型飛機等領域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正帶動群體性技術突破。
10月24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智造業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軟司巡視員李穎指出,當前,互聯網創新發展與新工業革命正處于歷史的交匯期,隨著消費互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的發展,工業互聯網日益成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突破口。
受勞動力成本增加、土地供應緊張和環保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的傳統成本優勢正在減弱,很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向內陸地區或東南亞地區轉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掀開了向“智造”轉變的浪潮。其中,重新定義中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探索新技術并推動其落地成為業界重點關注的方向。
在走訪的多個城市中,制造業的轉型正在主動或被動轉型,轉型方式或顛覆或漸進:如在上海、蘇州,傳統制造企業通過引進智能生產線,布局物聯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許多產業園區完成了內部的“騰籠換鳥”;在北京,借助“高精尖”領域的先天優勢,高新技術驅動的企業層出不窮,更加注重差異化,先進技術商業化步伐加快;在深圳,隨著產業競爭和迭代深化,各類型企業的競爭方向也聚焦在了打造獨有的技術壁壘和把控產業鏈關鍵環節上。
創新引領核心競爭力
早在2017年11月,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突破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地區發展改革委就印發了《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部署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切實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制造業加快邁向各地價值鏈中高端。
《行動計劃》提出將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新材料、制造業智能化、重大技術裝備作為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關鍵技術產業化專項。堅持創新驅動、市場導向、質量為先、重點突破是四大要求。
誠然,掌握核心技術是中國制造業崛起、保障地區安全、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由之路。但推動技術創新的路上,研發資金投入、研發成果轉化、高端科研人才培育、基礎和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不足等都可能成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掣肘。
不過,在技術研發投入方面,我國正在不斷加大。10月9日,地區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也顯示,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超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2.3%,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按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43.6萬元,比上年增加3.2萬元,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數據賦能傳統制造
從國際視野看,制造業已經經過了多輪演進,從較強次工業革命中蒸汽的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使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大規模制造的自動化系統的使用,使得很多企業具備了大規模制造、快速提高生產率,滿足客戶標準化產品需求的能力。
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結合,為實現智能制造提供了技術基礎,影響著企業全價值鏈的優化。大數據匹配的幫助下,制造行業能夠快速定制符合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掀起一次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能制造為主要方向的新工業革命。
國際數據公司(IDC)2017年發布的白皮書《數據時代2025》預測,2025年各地數據量將達到163ZB,將是目前的10倍。其中,企業數據中心或者企業云數據產生大量核心數據將占據很大一部分。
這對于中國“智造”是一個必須爭搶的趕超機遇。
上海韋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德國VET公司在中國地區的關系企業,為國內很多芳綸及碳纖維等生產企業提供了項目技術咨詢、工藝設備和關鍵部件等服務,涉及紡絲、卷繞、并絲、退繞、集束、整經、卷曲、超短切斷等各個工藝領域。